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强化激励,用好人才,使发明者、创新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
三、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强化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四、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各地发展为基础。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五、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发挥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出口对关联行业出口的带动作用,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投资协定谈判。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提供对外投资精准信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投资注重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民间投资将较大幅度上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9.9%,第三产业投资金额和投资增速都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第二产业快4.2个百分点。1~11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2%,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达到63.5%。
对投资领域的积极变化,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前提下,投资仍旧是推动中国经济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经济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的前提下,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是符合客观经济形势的最佳政策选择。尤其在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的选择尤为重要。
对有观点认为中国应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从投资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范剑平认为,扩大内需,并不是说用消费这一驾马车取代投资和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间,是协同关系而非取代关系。
更进一步分析,投资率的高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所决定。根据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的结论,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储蓄率先上升后下降。在向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高储蓄、高投资是这一时期的固有特征。
以此测算,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储蓄率大体会在2023年以后随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慢下降。换句话说,在未来10年里,中国仍然处于高储蓄率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把储蓄积极转化为投资,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巨大潜力的浪费。
但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的选择亦非常关键。上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呈现积极变化,增速最快的三个行业全与服务业相关,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38.5%,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38%。
政府性投资也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国家启动的以高铁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项目投资中,呈现出从生产性投资向生活性投资转变的趋向。比如铁路已经从过去主要建煤炭专用线和货运专用线转向客运专用线。被称为史上“最严格”大气治理计划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计未来5年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也有提速之势。《“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带动万亿元投资。
这些领域的投资需求,既反映出了政府投资的转向,也为民间投资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即使是过去一直被认为民间投资难以进入的铁路投资领域,在2014年数千亿元的投资计划中,中央有关部委也希望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其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三中全会的各项改革举措将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他认为,2014年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会有一定的下降,外资进入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民间资本的投入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多个研究机构预测2014年的投资增速将处于20%~21%的区间。
综合专家的观点,2014年投资领域总的政策取向是,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使之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结构服务。围绕着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投资既为稳增长贡献力量,又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连增”后如何续写丰收
随着三中全会惠农政策的稳步落实,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瓶颈逐步破解,马年丰收依然可期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管建涛
经历了春季东北低温春涝,夏季“南旱北涝”等频繁的自然灾害后,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依然实现大丰收,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十连增”,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更为下一步改革的全面推进夯实了基础。
但部分农业专家认为,大灾之年夺丰收依然无法掩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欠账问题,特别是2013年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对持续增产带来严峻考验。
2014年,农业生产能否延续十年的丰产形势?
新型经营主体渐成农业主力军
2014年我国三农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国家支持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扩张,比较效益的逐渐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改善以及科技发展等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刚刚结束的全国秋冬种面积大幅增加,小麦苗情较好,为2014年丰收开了个好头。占全国粮食产量七成左右的秋粮主产区,2013年粮增价升,提振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而且,新型经营主体渐成农业主力军,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以产粮大省黑龙江为例,全省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已达三分之一,专业合作社超过4万个,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个左右,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全国来看,至2012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超过270万户。有关专家预计,随着大户、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但鉴于基本国情,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不仅要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更要注重发展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以弥补土地规模较小的弱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提醒。
水利欠账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受了春季东北低温春涝、西南西北冬春连旱、夏季“南旱北涝”,以及东北华北粘虫、南方水稻“两迁”害虫等多重考验,仍然取得连续十年增产的成绩,实属不易,也表明农田抗灾能力在提高。
但不可否认,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大欠账,特别是2013年夏秋季节东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各类水利设施水毁严重。从黑龙江省的情况来看,2013年入汛以来,39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嫩江、松花江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发生了1984年以来最大洪水,同江至抚远段发生了超过100年一遇洪水。堤防工程遭受重创。
据不完全统计,洪水期间,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干流沿线91段堤防共出现险情9727处,总长度868.96公里,占堤防总长度的14.6%,农作物受灾面积近4000万亩。
记者在黑龙江垦区291农场的一处排水泵站看到,出水口的水泥已经严重脱落。农场水务局局长孙敬国说,严重洪涝灾害一度导致全场八成以上耕地受淹。这里的泵站是1975年安装的,已经38年没有换过,抽水量小,还浪费电,亟待更新改造。
从东北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来看,部分农业干部介绍,对水利设施并不是没有投入,问题是投入零散,这投一点儿,那投一块儿,完全是撒芝麻盐的方式。水利设施欠账是制约2014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综合配套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农村改革又到了新的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得靠改革。要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看来,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也进入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阶段,新型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金融仍然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
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全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趟路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经验。《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已于近日印发,将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77项相关涉农资金,分类整合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扶贫开发三大类“打捆”使用,以期逐渐破解制约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农业专家认为,随着金融、水利、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三中全会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等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制约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污染、资金不足问题将会陆续得到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道路将会越来越宽阔。如果没有特别大的自然灾害,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将依然向好。